呼和浩特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12-07 15:17:00 来源: 工业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掌握呼和浩特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现状,按照《自治区统计局农牧处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情况调研通知》的要求,呼市统计局于4月初,分别选取赛罕区和托县各5个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基本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范围及方法。此次调研的10个村,均属平原地区,共涉及常住户5019户,人口9187人。累计发放200份问卷,以每个地区选取5个村,每个村填写调查问卷20份的形式,重点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委会成员和村民,按照每个村1个村干部、19个村民的比重组织填写,基本覆盖了农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和各从业人员。调查样本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村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10位村干部中,男性8人,女性2人;年龄在40岁以上9人,40岁以下1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人;年劳动报酬平均在53000元左右。此次调查的190位村民中,男性128人,女性62人;年龄在25-35岁的12人,6-50岁的56人,51-65岁的103人,65岁以上的19人;小学及以下文化34人,占17.9%;初中文化92人,占48.4%;高中或中专文化58人,占30.5%,大专及以上文化6人,占3.2%。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政策整体落实情况。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在政策知晓率方面,村干部100%知悉,159 个村民表示了解相关政策,占比83.7%(获知渠道中,选择村镇干部宣传的占82.6%,选择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占83.73%);在问及所在村是否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面,有182个村民选择“是”,占比高达95.8 %;在参与度方面,有99.0 %的村民愿意为改变村里的环境出一份力,有74.7%的村民愿意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大部分村民愿意支付较少金额的费用,每年50元以下的占84.7%,50-100元占13.7%,100-200元占0.5%、200元以上的仅占1.1%);在满意度上,100 %的村民选择满意和基本满意,99.5%的村民对所居住的村治安环境很满意和基本满意。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调查结果为,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96.3%的村民认为本村的生活垃圾是集中治理的,95.3%的村民知道垃圾分类,其中68.9%的村民做到了家庭分类处理垃圾,64.2%的村民选择居住的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在污水排放治理方面,有38.4%的村民对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选择“是”,有99.4%的村民对是否有较大面积黑臭水体选择“否”;在“厕所革命”方面,93.2%的村民家使用卫生厕所,98.4%的村民自愿按标准改厕;48.4 %的村民选择厕所粪污是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在问及本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最大三处变化的是哪些,有69.5 %村民选择了生活垃圾治理变好,不污染环境了,排名第一。其次47.4%的村民选择了生活污水治理变好;45.3%的村民选择村里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变少了。
(三)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改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方面,95.8 %的村民家里安装了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网络,100%的村民选择所在村内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36.0%的村民表示自己村有电子配送站点,收寄快递方便快捷;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图书馆、文化站,业余生活更加丰富;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卫生室,不出村就可以就诊;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健身锻炼场所,方便村民锻炼身体,增强体魄;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业余文化组织;44.0%的村民知道本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99%的村民确认本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在村容村貌改善方面,81.0 %的村民选择本村实施了“三清一改”工作;近55%的村民表示本村设立村庄清洁日、“门前三包”等制度。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村民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显著提升,村民们普遍反映农村人居环境极大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村民主动参与意愿强烈,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因地制宜精准规划乡村建设。深入贯彻习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林则林的总原则,以展现地方特色、突出当地优势、避免千村一面的差异化建设为思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例如,黄合少镇在开展美丽村庄规划时,就做到了“多规合一”一体推进,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了农村发展和村规民约中,目前全镇已完成24个村的村庄规划,未来村庄发展也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
(二)坚持高标准治理,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护机制。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长效作用,坚持“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要求,全面建立村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体系,明确了镇、村两级职责分工,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建立长效清洁管护机制,做到建管结合划分卫生责任区,实行“三定”(定岗、定责、定人)和八小时工作制,做到垃圾及时清理、公厕专人管护。引导村民做好“门前三包”“垃圾分类”。
(三)坚持全方位宣传,营造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氛围。注重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村干部、驻村干部等入户进行宣传”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新媒体、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广播等向村民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内容,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搞好村庄清洁卫生,个人生活卫生,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政府、乡镇、村三级奖补措施,激励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四)坚持人性化理念,确保环境整治工作有力有效。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综合考量乡村建设规划、村民实际需求、村庄分布、转运距离、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收运处置模式,合理布局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力推进农民生活垃圾的规范化收集、专业化运输、制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在厕所改造方面,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通过采用单户分散式水冲厕所、整村连排式水冲厕所、小型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式、接入污水处理厂管网式处理式、卫生厕所等模式,满足农村不同情况的多样化需求。
(一)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仍旧较大。村居集中居住点相对分散,厕所、垃圾、污水治理资金投入巨大,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资金保障不足问题仍然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10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和村集体资金,近一年投入人居环境治理资金的村有8个、总资金496万元,主要用于自来水和污水改造。有90%的村支书表示本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最突出的困难是缺乏资金。
(二)统筹谋划和长效管护仍有待加强。当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旗县区长效管护机制建设仍属摸索起步阶段,村庄整体规划水平不高、后续管理不够精细的问题仍旧普遍存在,还没有建立起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体系和蓝本,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成本核算体系,还缺乏高效完善的运营管护计划、资金安排、人员配置和科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对户厕、公厕的后续管护方面考虑不足,还没有形成建设管护一体化综合体系,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方面仍然滞后。
(三)村民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仍有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村民对农村环境整治认识不到位,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群众“等、靠、要”思想很难改变。在加强宣传引导方面,仍欠缺与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相适应的有效手段,还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工作中还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农村中垃圾乱扔、杂物乱堆、污水乱倒等不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群众沿袭的传统生活方式、卫生习惯、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根据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实际完成情况,对“十四五”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要的资金规模进行科学核算,结合任务目标,做好财政预算,确保整治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探索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保障渠道,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步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建设。
(二)完善统筹谋划和长效建管机制。坚持高起点谋划,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和一体化推进,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体系和蓝本。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垃圾处理基础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有序加快道路硬化建设,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加强示范村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局面。
(三)全力激发村民参与整治工作的动力。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坚持高位推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是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用,做到有清单、有布置、有落实“三有”标准。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农村党员带动示范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农民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动员农民自觉动手改造和美化家园,变“上头冷下头热”为“两头热”,切实增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总之,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措施,加快补齐了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各地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生动图景。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01
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举报电线网上举报:emsp;网站技术维护传真电线接诉即办(投诉热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掌握呼和浩特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按照《自治区统计局农牧处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通知》的要求,呼市统计局于4月初,分别选取赛罕区和托县各5个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范围及方法。此次调研的10个村,均属平原地区,共涉及常住户5019户,人口9187人。累计发放200份问卷,以每个地区选取5个村,每个村填写调查问卷20份的形式,重点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委会成员和村民,按照每个村1个村干部、19个村民的比重组织填写,基本覆盖了农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和各从业人员。调查样本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村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10位村干部中,男性8人,女性2人;年龄在40岁以上9人,40岁以下1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人;年劳动报酬平均在53000元左右。此次调查的190位村民中,男性128人,女性62人;年龄在25-35岁的12人,6-50岁的56人,51-65岁的103人,65岁以上的19人;小学及以下文化34人,占17.9%;初中文化92人,占48.4%;高中或中专文化58人,占30.5%,大专及以上文化6人,占3.2%。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整体落实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政策知晓率方面,村干部100%知悉,159 个村民表示了解有关政策,占比83.7%(获知渠道中,选择村镇干部宣传的占82.6%,选择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占83.73%);在问及所在村是否开展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行动方面,有182个村民选择“是”,占比高达95.8 %;在参与度方面,有99.0 %的村民愿意为改变村里的环境出一份力,有74.7%的村民愿意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大部分村民愿意支付较少金额的费用,每年50元以下的占84.7%,50-100元占13.7%,100-200元占0.5%、200元以上的仅占1.1%);在满意度上,100 %的村民选择满意和基本满意,99.5%的村民对所居住的村治安环境很满意和基本满意。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96.3%的村民认为本村的生活垃圾是集中治理的,95.3%的村民知道垃圾分类,其中68.9%的村民做到了家庭分类处理垃圾,64.2%的村民选择居住的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在污水排放治理方面,有38.4%的村民对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选择“是”,有99.4%的村民对是否有较大面积黑臭水体选择“否”;在“厕所革命”方面,93.2%的村民家使用卫生厕所,98.4%的村民自愿按标准改厕;48.4 %的村民选择厕所粪污是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在问及本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最大三处变化的是哪些,有69.5 %村民选择了生活垃圾治理变好,不污染环境了,排名第一。其次47.4%的村民选择了生活污水治理变好;45.3%的村民选择村里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变少了。
(三)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改善情况。调查结果为,在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方面,95.8 %的村民家里安装了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网络,100%的村民选择所在村内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36.0%的村民表示自己村有电子配送站点,收寄快递方便快捷;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图书馆、文化站,业余生活更加丰富;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卫生室,不出村就可以就诊;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健身锻炼场所,方便村民锻炼身体,增强体魄;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业余文化组织;44.0%的村民知道本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99%的村民确认本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在村容村貌改善方面,81.0 %的村民选择本村实施了“三清一改”工作;近55%的村民表示本村设立村庄清洁日、“门前三包”等制度。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村民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显著提升,村民们普遍反映农村人居环境极大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村民主动参与意愿强烈,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因地制宜精准规划乡村建设。深入贯彻习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林则林的总原则,以展现地方特色、突出当地优势、避免千村一面的差异化建设为思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例如,黄合少镇在开展美丽村庄规划时,就做到了“多规合一”一体推进,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了农村发展和村规民约中,目前全镇已完成24个村的村庄规划,未来村庄发展也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
(二)坚持高标准治理,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护机制。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长效作用,坚持“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要求,全面建立村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体系,明确了镇、村两级职责分工,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建立长效清洁管护机制,做到建管结合划分卫生责任区,实行“三定”(定岗、定责、定人)和八小时工作制,做到垃圾及时清理、公厕专人管护。引导村民做好“门前三包”“垃圾分类”。
(三)坚持全方位宣传,营造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氛围。注重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村干部、驻村干部等入户进行宣传”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新媒体、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广播等向村民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内容,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搞好村庄清洁卫生,个人生活卫生,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政府、乡镇、村三级奖补措施,激励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四)坚持人性化理念,确保环境整治工作有力有效。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综合考量乡村建设规划、村民实际需求、村庄分布、转运距离、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收运处置模式,合理布局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力推进农民生活垃圾的规范化收集、专业化运输、制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在厕所改造方面,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通过采用单户分散式水冲厕所、整村连排式水冲厕所、小型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式、接入污水处理厂管网式处理式、卫生厕所等模式,满足农村不同情况的多样化需求。
(一)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仍旧较大。村居集中居住点相对分散,厕所、垃圾、污水治理资金投入巨大,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资金保障不足问题仍然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10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和村集体资金,近一年投入人居环境治理资金的村有8个、总资金496万元,主要用于自来水和污水改造。有90%的村支书表示本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最突出的困难是缺乏资金。
(二)统筹谋划和长效管护仍有待加强。当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旗县区长效管护机制建设仍属摸索起步阶段,村庄整体规划水平不高、后续管理不够精细的问题仍旧普遍存在,还没有建立起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体系和蓝本,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成本核算体系,还缺乏高效完善的运营管护计划、资金安排、人员配置和科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对户厕、公厕的后续管护方面考虑不足,还没有形成建设管护一体化综合体系,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方面仍然滞后。
(三)村民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仍有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村民对农村环境整治认识不到位,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群众“等、靠、要”思想很难改变。在加强宣传引导方面,仍欠缺与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相适应的有效手段,还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工作中还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农村中垃圾乱扔、杂物乱堆、污水乱倒等不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群众沿袭的传统生活方式、卫生习惯、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根据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实际完成情况,对“十四五”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要的资金规模进行科学核算,结合任务目标,做好财政预算,确保整治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探索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保障渠道,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步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建设。
(二)完善统筹谋划和长效建管机制。坚持高起点谋划,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和一体化推进,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体系和蓝本。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垃圾处理基础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有序加快道路硬化建设,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加强示范村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局面。
(三)全力激发村民参与整治工作的动力。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坚持高位推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是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用,做到有清单、有布置、有落实“三有”标准。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农村党员带动示范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农民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动员农民自觉动手改造和美化家园,变“上头冷下头热”为“两头热”,切实增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总之,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措施,加快补齐了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各地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