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焕新颜 荒漠披绿衣

发布时间:2024-08-03 10:04:42   来源:  产品展示

  今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土地修复、荒漠化和干旱韧性”。土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质量与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息息相关。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地修复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美丽中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表示,2023年,我国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得到一定效果保障,全国生态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环境风险得到控制。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为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即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1978年,我国启动建设“三北”工程,开启大规模风沙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在“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推动下,我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同时,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岩石变为草木丛生。

  “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说,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迎来重要机遇。

  “土十条”提出,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一定效果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董战峰说,2016年之后,我国快速推进土壤污染监测网建设,试点地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土壤环境大规模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稳步推进。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实施环境整改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90%。

  “总体来看,我国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董战峰说。

  为了以更大力度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我国部分省区市开展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探索性实践工作。比如,上海桃浦工业区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分区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有机结合污染阻隔和景观设计,建成桃浦中央绿地,实现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生态修复;浙江探索实施杭钢半山基地退役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改革试点,系统规划地块修复、管控和开发时序,建成杭钢旧址公园,大运河工业遗产实现蝶变。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根据1994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荒漠化指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根本原因。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影响4亿多人口生产生活。

  国家林草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57.37万平方公里和168.78万平方公里,各占国土面积的26.81%、17.58%。经过持续系统治理,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态势。

  “三北”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全国84%的沙化土地、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分布在“三北”地区。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几代人在“三北”工程区内接续奋斗,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增幅由5.05%提高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一定效果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一定效果保护。

  近年来,为推进荒漠化治理,我国下大功夫打造治风斗沙利器。走入腾格里沙漠,会看到沙丘上有一片片“格子衫”。这些“格子衫”由稻草等制成,也被称为草方格,专门用来锁住流沙、防风固沙。在草方格的中央还栽插有植物,可进一步固定沙丘。经过多年探索,如今,“三北”工程区内的草方格越来越密,荒漠边缘的“黄皮肤”也逐步被新绿所覆盖。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桂鹏说,面向未来,中国荒漠化防治将实现从防沙、治沙、用沙到知沙、养沙、护沙的重大转变,由荒漠开发、荒漠化防治延伸拓展到生态治理、全域治理、全面治理、全民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利中表示,与大气、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复杂性。我国土壤污染量大面广、污染类型多样、污染成因各异。需逐步加强土壤污染多元共治、农用地土壤污染分类治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为了破解土壤污染这一难题,我国科研人员深入探究土壤污染的成因与机制,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例如,“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团队聚焦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难度大,农用地治理固碳减排协同性不足等挑战,研发源头自然修复新技术,开辟了农用地重金属脱毒与固碳减排的精准治理新途径。据了解,这一成果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源头控制—农用地土壤治理—固碳减排”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乌兰布和沙漠,连绵起伏的沙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光伏板,形成了一大片“蓝海”。光伏面板能够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其板下空间可以种植优质牧草、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实现牲畜养殖,成为凝聚科技力量的综合防沙治沙新模式。地上发电、地面种植和板间养殖形成组合拳,既解决能源问题,又解决治沙问题,还实现了农牧民增收。

  国家林草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多年与风沙的抗争中,我国摸索总结出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目前,我国已建立荒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