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俊国:渐进式生态修复土壤

发布时间:2024-06-26 11:20:40   来源:  小9直播体育/最新资讯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水资源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水资源演变及其生态效应、水质性缺水评价和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在Nature、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刊物发表论文130 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发表文章被Nature、Science等期刊文章引用5100 余次。

  土壤与人类福祉休戚相关。土壤支撑着人类粮食安全。全球约95%的食物直接或间接产于土壤。土壤储存了1.5万亿吨有机碳并调节着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减缓全球变暖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健康的土壤能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具备极其重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占地球生物多样性总量25%以上,是未来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因库。

  土壤退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全球33%的土地因侵蚀、盐碱化、酸化和化学污染而出现中度到高度退化。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拉开了土壤污染治理飞跃式发展的帷幕。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土壤治理与修复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截至2020年末,全国各省、自治区、市已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涉及需修复地块500余块。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绩。土壤治理与修复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实践,都有了很好的创新和快速的发展。

  目前,“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土壤修复的绿色可持续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笔者建议:

  第一,用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指导土壤污染治理,即分阶段、分步骤地采取“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自然恢复”的策略,对受损ECO进行循序渐进的修复。“环境治理”是针对遭重度破坏的ECO而采取的预防与治理措施。环境治理包括去除土壤中的有毒污染物、清除固体废弃物、改良土壤以提高土壤的生产力等。“生态修复”是针对严重受损的ECO采取人工措施,将生态系统修复到某一参照状态的过程。“自然恢复”是指在轻度退化或经修复得到很大改善的情况下,生态系统依靠自身恢复能力,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策略。土壤具有生态弹性,在受到干扰后会迅速地自我恢复。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的重点在于“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选择正真适合的修复模式和路径,达到恢复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的目的。

  第二,重视土壤ECO调查和监测。ECO调查和监测是实施渐进式生态修复的基础。在土壤修复项目初期需要编制基准条件数据库,以确定土壤收到损害的程度以及人类干扰的程度,并明确修复目标,为修复后效果提供对照。在土壤修复项目开始时,需要有可量化的修复目标和可监测的具体指标。在开展土壤修复期间甚至项目完成后,仍需要定期监测以确保土壤修复效果的持续性。

  第三,充分的发挥新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与地面监测相比,卫星遥感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更容易获得范围广泛的监测结果。无人机具有成本低、简单易操作、数据获取便捷、搭载平台多样、数据质量高等优势。建议充分的发挥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作用,开展更大范围的、动态的土壤监测,辅助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的实施。

  第四,探索生态修复与生计改善的双赢模式。有研究表明在生态脆弱地区,修复工程也有一定可能会导致失业率增加以及居民收入减少。因此,在开展土壤修复时,需要非常注意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模式,结合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造福于民。只有探索出了生态修复和居民生计改善的双赢模式,才能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人土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