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耕地质量 打造丰收良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发布时间:2024-01-18 02:49:11   来源:  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下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离不开耕地质量这个“关键变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硬招实招,全力提升耕地质量。

  广西田东县义圩镇朔晚村巴查屯,村民陆庆欢走进刚排完水的稻田,“这土壤颜色发深,踩着有点黏脚,一看就有肥力。”

  种了多年地,陆庆欢发现,前几年土壤变“馋”了,肥施得不少,可粮食产量就是上不去。去年冬闲时节,他按农技员教的法子,在田里种了油菜花,幼嫩的菜心可以炒菜,根茎翻埋到地里做绿肥。今年早春种的4亩水稻,亩均产量比去年增加了60斤。

  田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林绍光介绍,为了培肥地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县里在双季稻作区开展“稻—稻—肥”轮作项目试点,晚稻收割后种植绿肥或油菜花等作物,并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许多农户反映,这种轮作模式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早稻产量比去年有所提高。今年田东县还将扩大试点面积。

  据农业农村部调查评价,2014年到2019年,我国耕地地力提升了0.35个等级,但部分区域耕地质量出现退化。

  红黄壤是我国南方主要土壤类型,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由于有机质相对缺乏,酸化问题比较突出。“长期偏施氮肥,造成土壤中酸性物质积累,引起耕地退化、地力下降。”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张会民说。

  2008年以来,中国农科院祁阳红壤站提出种地与养地相结合,开展绿肥替代氮肥定位试验推广。张会民介绍,豆科绿肥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通过发达的根系富集土壤深层养分,翻埋后形成的腐殖质提高土壤活性有机质。试验表明,通过“稻—稻—紫云英”减肥高效轮作,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提高0.1—0.2个等级。

  耕地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对症开方、久久为功。“健康耕层是农田地力提升的重要的条件。”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说,耕地质量建设要聚焦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基础地力提升、新品种开发及其增产潜力挖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等环节,考虑作物产量和环境效应,提高土壤蓄纳和稳定供应养分能力。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全国退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引导各地不断的提高耕地质量。在东北地区,启动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去年,浙江率先实施土壤健康行动。“通过持续探索‘一地一策’健康土壤管理新模式,提高健康土壤供肥、固碳、减排能力。”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站长虞轶俊说。

  “多亏去年把渠重修了,今年夏天浇水充足,春玉米一亩能收2000多斤,比去年增加500斤!”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崔李杨村村民杨振武难掩兴奋。

  崔李杨村田间渠道老化失修,近年来,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年增灌溉水量2000多万立方米,3000多户农民告别了浇地难题。

  农田水利还欠账,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目前,全国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各类灌排渠道超过600万公里、田间道路超过1000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超过2000万处。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因地制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突破丘陵地区耕种瓶颈,有效提升耕种效率。走进公义镇欣荣村,稻田层层铺展,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谷子扬花灌浆时遇到连续高温,多亏农田灌溉设施给力,今年收成还不错。”田埂上,种粮大户王程淋张罗着将粮食装袋、测产。

  “根据地形地势特点,高标准农田修建时考虑实用性和建设成本,尊重农民意愿。”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农建中心副主任许和平介绍,当地依势修筑梯田,最大限度减少土石方移动量,并采用砖、石、混凝土、土体夯实等对田坎进行保护,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75%,田间道路通达率达90%以上。

  “高标准农田的‘高’,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落到耕地质量提升和促农增收上。”许和平说,在平整地块、修路通渠基础上,今年彭山区还将千余亩高标准农田打造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新基建”集成配套,逐步提升农田质量。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从占比看,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量的一半左右。“剩余要建设的高标准农田,约2/3分布在丘陵山区,多数是旱地,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介绍。

  “未来确保人均拥有1亩高标准农田,粮食安全根基将更为牢靠。”郭永田介绍,目前正筹划开展两方面试点示范。一是筛选合乎条件的区域,快速推进整灌区、整县、整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率先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二是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等不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选择合乎条件的省份,谋划打造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良田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

  在内蒙古五原县的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里,各类耐盐牧草迎风摇曳。

  连年引黄灌溉,造成大量盐分滞留,盐碱地一度占五原县耕地面积的53.4%。“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多管齐下改良土壤。”五原县现代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介绍,县里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利用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和种植耐盐作物相结合的办法,叠加采用“上膜下秸”和“暗管排盐”技术,促进脱盐、阻盐,调控地下水位,同时实施灌排、土地平整等配套工程,保障排水顺畅。

  荣义村村民刘建华说,土壤改良后,玉米亩产由原来的300斤增加到600多斤,村里还引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辣椒订单种植,亩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耕种效益明显提升。

  整个项目区综合改良后,新增可耕地4500亩,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的保苗率分别提高20%、40%、60%。“在改良后的中、重度盐碱耕地种植耐盐牧草,不仅能培肥地力,还能为养殖业提供更多优质饲草料。”李二珍说。

  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8个省份开展盐碱化耕地治理试点,3年累计实施240万亩次,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1—0.51个等级,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约2‰。

  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各地加快探索“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不断挖掘盐碱地治理开发潜力。

  在宁夏,围绕水稻、牧草、枸杞等主要农作物,科研工作者大力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推广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给白茫茫的盐碱荒滩披上了多彩“外衣”。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为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提供动力,借助智能控制管理系统,这里每年可育种6—8代,速度是温室育种的3—4倍、大田育种的5—6倍。

  “盐碱区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含盐地下水位高的自然条件下,除非盐碱成因消失,否则采用单项技术不能一劳永逸,一定要坚持综合施策。”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凤荣说,无论是改造提升现有盐碱耕地质量,还是选育耐盐品种、开发耐盐植物,都要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和土壤盐分抑制植物吸收水分的生理机理,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方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是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工程,亟须整合资源,推进系统集成创新。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在五原县新公中镇的综合科技小院正式揭牌,“研究院将聚焦耐盐碱作物品种培育、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开展研发技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共同构建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体系,打造盐碱地产品品牌。”五原县副县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郭明旺说。本报记者 郁静娴 李晓晴 宋豪新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