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环保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3-11-30 05:02:44 来源: 小9直播体育/最新资讯
年环保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解放思想,奋进争先,推进精细化管理,突出服务和改善民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净化空气、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严格执法和优质服务得到两个加强,实行环保代表制等九个首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有力推进了全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1.领导重视,推行精细化管理。市委、市政府继续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环保实绩考核,对辖市、区绩效考核采取开展“创新争位、科学发展”竞赛活动,将节能减排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考核内容,对辖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下达了环保任务书。我局从管理对象、标准和方式等方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真正将铁腕治污落到实处。首先是细化方案。在深入全面排查污染源、分析原因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书,牵头编制并由市政府下发了《“爱我家园、护我环境、铁腕治污、净化常州”2008年全市环保在行动方案》,明确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和净化空气三大目标,明确形象进度和要求。其次是落实责任。协助市委、市政府推进实行常委分工挂钩负责制、问责制、保证金制和河长制,市委常委会明确由一名市委常委挂钩一个辖市、区,定期督查环保工作;对各辖市、区政府实施减排保证金制,视年度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返还或扣除;各辖市(区)党政一把手、分管市(区)长及市建设、水利、环保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辖市、区环保局长均向市财政各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完成有奖未完扣罚;19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武进港等23条河道的“河长”,具体组织、推进治理规划、项目、资金、责任的“四个到位”。再次是考评督查,强力推进。推进实施了联合督查、月度点评等制度。与有关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每月督查,对各辖市、区重点治理工作完成情况做考核、评分,市政府每月召开环保月度分析点评会,对各辖市、区政府环保工作情况通报排名,及时公布考核结果。
2.一控三减,大力减排污染。一是控制增量。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将项目审批与总量减排挂钩,实行总量控制“一票否决制”,所有建设项目新增总量必须有总量平衡方案,并实行“点对点”平衡,对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总量实施“增一减二”。严格按照《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停批所有印染和有氮磷排放的化工、电镀项目。严格环保准入,退批、否决项目120个,对160个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下达了停产整改通知。二是工程减排。根据“一切以工程说话”的减排工作原则,快速推进年度减排工程,太湖湾、薛埠等21座乡镇污水厂建成投运,新增生活垃圾污水解决能力11万吨,全市37个镇的镇区生活垃圾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江边污水处理厂等进一步加快管网建设,新增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量4.5万吨/日。中天钢铁热电等11家热电企业完成脱硫改造。积极地推进印染、化工等六大行业及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88家重点单位完成提标通过验收。三是结构减排。积极地推进化工整治和企业搬迁。在2007年关闭513家小化工的基础上,2008年关闭397家。同时,淘汰了250立方高炉1座,淘汰炼铁落后产能40万吨/年。推进工业公司的入园进区。重点推进了2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促使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管理减排。完成14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10家单位的循环经济试点,取得明显的环境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经国家环保部考核,与2007年相比,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6.72%(目标是4%),二氧化硫下降8.78%(目标是2.74%)。另外,到2008年底,我市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下降22.85%,二氧化硫比2005年下降17.80%,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减排进度名列前茅。
3.三大战役,有效改善环境。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和净化空气三大战役推进了全市环境质量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
(1)太湖治水成效明显。一是推进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实施生态清淤,快速推进漕桥河综合整治和太湖一级保护区内“三退三还”工作,开展“一环五带”绿化工程,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工程和村庄河道整治。二是推进加快污水厂建设。全市建成投运处理规模达77.6万吨/日的37座污水厂,建成乡镇污水收集管网1469公里,还建成农村分散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工程127个。三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推进了“三场”整治、网围拆除、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四是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以关、停、限、治等方式推进污染企业整改。据监测,我市11个太湖流域考核断面中6个达标,三条入湖河流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稳定在三到四类水、总磷浓度稳定在四类水,氨氮仍超五类水,但降幅明显,这三项指标平均浓度比去年分别下降9%、21%和43%。竺山湖总氮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1.3%,湖体藻类密度下降52.5%,未大规模爆发蓝藻,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确保和安全度夏”的目标。
(2)清水工程惠及市民。我局作为清水工程的牵头责任部门,除了做好工业污染源的限期治理等工作外,做好协调、牵头组织工作。一是认真调查、细化方案。组织了市河整治金点子征集活动,在媒体公示并完善了清水工程实施方案,一河一策推进整治。二是协调组织、强化督查。通过实施例会、联络员、信息交流共享等五项制度,并将整治任务纳入对各辖区和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书、纳入每月环保在行动点评的重要内容,加强协调组织,每月会同有关部门督查推进。三是推进长效监管、应急处置。全面落实“日巡查、旬查企、月监测”的制度,加强对河道监督员的考核培训,加强对沿河污染源的监管。遇有河水水质突变的紧急状况,及时启动紧急磋商机制应急处置。经连续3年的整治,采取截污、沟通、清淤、接管、治理和排污口封堵等措施,消灭排放口452个,减少入河污水排放量8.2万吨/日,投资进行了5条河的生态修复试点,按片区组织市民进行“清水工程”验收,鼓励市民参与长效管理。据每月监测,46条河道水质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0%、22%和18%。由2008年初仅20条水质较好到目前已全部实现“不黑不臭、管理到位”的既定目标。市民代表对照“民标”验收的满意率达91%。市河逐步成为城市的“绿色项链”和市民“休闲、亲水”的场所,沿河直接受益群众达12万人。
(3)净化空气取得实效。对滨江化工园区等8个大气污染投诉较集中的区域开展集中整治,督促82家企业落实废气工程性整治措施,另对7家落实限产、7家停产,实现了8大区域大气环境显著改善和相关企业废气投诉显而易见地下降。据监测,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4天,比2007年多了13天。
4.突破重点,加快生态市建设。武进区建设国家生态区工作通过国家技术考核,金坛市通过省级考核,溧阳市通过了省级技术考核。全市27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其中2个已获国家环保部命名。各镇加大投入,完成了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加大了对镇容村貌的改造与整治力度。年内新建成省、市级生态村86家、各级绿色社区38个、绿色学校65所和绿色宾馆8家。生态市建设十大工程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全市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试运行,开展了20多个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浓厚了创建氛围,有力推进了公众参与共建生态文明;绿化、宁静、生态修复等各项工程取得不同程度进展。所有22项考核指标有近60%达标。
突出服务理念,制订全局、各处室、单位和个人的针对性作风建设整改方案并分解落实,为服务发展、改善民生而务实创新。
1.全方位服务发展。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努力探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结合“为环保解忧、为群众解难、为企业解惑”主题实践,开展了“大接访、大走访、大督查”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为群众做好服务。一是免费送。已为约150家企业免费送上了达标治理方案或雨污分流、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方案。为企业“减排降耗、克难求进”无偿提供业务咨询服务200余次,免费提供了约5000厂次的污染源监测服务(价值180多万元)。为120家企业法人代表送上了环保法规培训,培训企业治理设施操作工约200名。带领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近400家。成立了污水治理实用技术超市,免费为治理技术需求和拥有单位送中介服务。受理各类行政许可事项承诺件1064件,加班加点共提前工作日7156个。二是义务跑。协助企业向上沟通,落实项目环保审批,争取环保政策、资金支持。如为天合光能项目跑京次数不少于5次,提前拿到环保审批。为戚机厂、戚研所与美国GE公司的合资项目昼夜加班并冒暴雪夜赴南京,圆满达成目标。对全市重点项目、上市项目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明确专人主动与上级环保部门沟通。先后为131个全市重点项目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组织向省申报总投资约32亿元的备选项目71个,并配合市发改委等积极申报太湖水环境治理省级专项资金实施项目,已为企业、乡镇争取到补助资金约2.7亿元。三是主动访。由局领导带队的9个走访小组,带上法律、政策、技术、专家和案卷,8月以来走访全市星级企业、环境友好企业、重点项目、拟上市企业和工业园区(集中区)268家,帮助处理问题73个。组织各处室、单位与43家拟上市企业签订了《结对服务协议》,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上门服务。上门服务拟上市企业128厂次,帮助处理问题79个,有10家完成环保审核,6家拿到省环保厅审核批复。定期对被处罚公司进行回访,向企业宣传环境保护新法规,征求对环保部门在执法工作中的意见,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据上半年城调队对我局服务企业情况调查显示,满意率达95.15%。
2.全身心改善民生。坚持把环境保护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一是确保环境信访件件有着落。我局共受理各类环保信访6787件,处理率100%,办结率98.6%以上,满意率83.5%。全市环境信访总量比2007年下降了7.3%。12369环境信访举报受理中心经建设、改造于4月上旬开始统一受理全市环境信访电话投诉,加强完善了内部管理、考核制度、培训话务员,做好“两会”、奥运等特殊时期的信访预警工作。共对100余件重点信访进行现场督查,对重点信访实施回头看,督促一批企业实施了整改。7月份开展了“环境信访月”活动,集中交办、解决一批重点信访问题。在8月以来的大接访工作中,局领导每周接访或下访,共接访、约访21批46人次,解决了一批扰民污染问题。就龙虎塘、滨江化工园区、新闸、金梅花园、玉龙湾和中医院南院周边等地区污染扰民问题组织了6次圆桌对话活动,邀请当地居民代表、企业代表、网友代表及民间环保组织代表等,共同协商解决当地环境整改治理与发展问题,有效推进了相关地区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厂群污染纠纷的和解。二是办好环保为民实事。我市有潢河水环境整治、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和城区重点恶臭气味污染源整治三件实事列入省环委会为民办实事目标,均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惠民实效。另外,2008年初我局列出饮用水源保护、重点恶臭气味污染源整治、环境信访(12369)平台建设、禁燃区扩建和扶持民间环保机构发展五件实事,均办出了实效。如局出台了《关于扶持环保民间团体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组织培训、宣传策划、信息沟通、邀请参与重大环保活动等方面做指导和培育,环保民间组织从年初13家增加到36家,环保组织成员也由原先的1900余人发展到了4500余人。推进完成了18家单位34台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基本新建成15平方公里的“禁燃区”。
3.全过程保驾护航。严格执法,落实铁腕治污,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过程保驾护航。一是加密检查频次。每月对重点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进行一次全方面检查,对各辖市、区的飞行检查均不少于20厂次。二是完善检查内容和方式。检查内容有建设项目管理有关情况、生产基本情况、水污染源、废气污染源、固废污染源、环境应急、辐射源和排污口规范化情况等每个方面;综合采取水路加陆路、白天加黑夜、飞行检查加交叉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三是实施环保夜夜查。针对个别企业利用夜间偷排的现象,在坚持每月不少于10次夜查的基础上,6、7月份,每周6天由各位局长轮流带队开展夜间飞行检查,对违法排污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四是人防加技防强化执法成效。组织对全市工业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普查,建立了明晰的污染源档案。完成50家市级监管排污企业的雨污分流和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出台水污染处理设施等级评定办法,通过组织等级评定促进达标排放。建成投运了市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五是强化司法保障。与新北区法院联合成立了“环保巡回法庭”,建立了诉前调解、咨询服务等5项工作制度。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5万多人次,检查企业约1.8万余厂次,我局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175件。通过严格执法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的污染防治,促进了结构调整,保障了环境安全。
以提高环保执法监管效能为重点,深入开展全系统行风建设。在工作取得实效的同时,全系统进一步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局党组被评为2007年“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和2006~2007年度中心组学习先进集体。我局被评为2007年市文明窗口、文明单位,全系统被评为省文明行业,据2008年1~3季度民主评议结果为,对我局的满意度较往年有明显提高。
1.抓好党风、行风建设。坚持抓好自律 、纪律和法律“三律”教育。组织“解放思想找差距,科学发展创新业”专题活动、“5.10(我要廉)”廉政教育活动及预防职务犯罪主题报告会、现场警示参观、勤廉分析会、“学法用法小论坛”等系列活动。层层签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不断深化廉政承诺、重大事项报告、述廉评廉、重点岗位轮换等制度,规范环保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充分借助网络新媒体、民间环保组织新力量和圆桌对话新方式来实现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督。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和各界群众先后召开17次座谈会,组织多次现场视察,虚心听取意见,接受评议和监督。
2.强化效能建设。坚持在环保工作的全过程全方面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装备了一批先进的监控与保障设备,为全面实现人防向人防加技防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突出“窗口”建设“严”与“快”、中介服务“优”与“低”、环境信访“诚”与“实”、文明执法“准”与“铁”及内部管理“精”与“细”五个方面,实施好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制等8项制度。认真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务求实效,实行了2008年环保工作的9个“首创”: 全市环保月度分析点评制、环保代表制、企业及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等级评定制、出台指导意见扶持环保民间机构发展、环保实用技术超市、环保公益林、环保科技论坛、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和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这些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群众的好评和省环保厅等上级领导的赞许,促进了常州环保整体效能的提高。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电子邮箱:br/>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技术上的支持电线